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板块和亚洲第一大经济板块。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自身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中国的经济增长加速了世界经济“南北”格局的一些变化和经济重心的东移
回顾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史,本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一些与过去不同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发达国家和快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发达国家的gdp相当于快速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的3-4倍。 上个世纪后的15年,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从以前的不到80%上升到近85%的本世纪以来,在快速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高速增长的推动下,这种结构的一些变化发生了逆转,快速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开始迅速上升,到了世纪初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3.7%上升到了去年的11.6%。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南北格局的变化上,也反映在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加速上。 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东亚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重心也有加速向东转移的趋势,从1980年的大西洋沿岸中部转移到了2007年的赫尔辛基和布加勒斯特的东部位置。

中国的经济增长加速了世界的技术进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快速发展机会。 具体表现为:。
(1)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过去30多年来,快速工业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诉求空之间。 另一方面,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诉求迅速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哪些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出口国的出口增长,带动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世纪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诉求增长12.5倍,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进口诉求分别增长8.7倍和6.6倍。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等收入以上的人持续增长,迅速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支出力量。

)2)中国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全球分工的深化和技术的进步。 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促进了贸易伙伴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 研究证明,过去20多年来,亚洲主要经济区块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上升,专业化程度提高,分工深化。 其中中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上升最快,从1985年的8%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37%,几乎达到了韩国的水平。 另外,中国的迅速发展也为全球研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中国社会整体的r&d投资占年gdp的比例达到了2.09%,这个比例超过了2000年的两倍。 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世界专利购买大国。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专利许可支出国和世界第三大专利技术进口国。

(3)中国稳步发展有助于全球抑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廉价的中国出口对世界价格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据显示,过去30多年中国出口价格年均仅上涨0.5%,同期全球出口年均价格涨幅达到2.3%。 另外,过去30多年的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高速增长,对抑制世界经济波动、维持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根据我们测算的数据,过去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程度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另外,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的恢复过程证明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测算
为了全面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这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拆解。 一方面,从历史和世界的角度,利用历史数据,测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从现状出发,运用跨国数据和国际投入产出模型,分解中国经济对不同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

1。 推算出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性贡献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美元价格稳定的全球gdp数据,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推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两个主要结论。
(1)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结果表明,过去30多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3.5%,占快速发展中国家整体贡献的40%。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贡献率不到4%。 到了90年代,中国的贡献率迅速上升到10%左右,相当于80年代的两倍以上。 本世纪以来,这一比率进一步上升,在金融危机前的8年间达到17%。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个比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近40%来自中国。

)近年来,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世界四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量来自美国。 上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在60年代和80年代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比较接近美国,其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远远低于美国。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以远远高于美国的速度迅速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度越来越接近美国。 本世纪初开始爆发金融危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比美国低1.7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追赶进程,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只有10%左右。 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这一比率逐渐回升。 美国对年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恢复到过去几十年的平均水平,达到25.3%。 但是,仍然比中国低3个百分点。

2。 对中国主要经济区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直以来,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立场出发,拆解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的贡献,这首要反映了中国经济自身的增长和在世界经济中份额的变化。 从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或经济阻滞之间的经济联系出发,分析中国经济对其他国家或经济阻滞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 世界各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贸易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在国内诉求的变化中,有通过直接进口最终支出品和投资品拉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有通过直接进口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还有通过与第三方的进口贸易间接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这种关系相互交织、重叠,不容易直接简单地估算出这种牵引作用。 目前,分解这种作用的理想工具是世界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式。 利用这个模型,可以分解中国国内的诉求对其他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

oecd和wto联合开发的tiva全球价值链数据库基于包括57个国家和地区、18个部门的全球投资生产模式,提供了全球价值链的39个指标。 根据其中的相关指标,可以估算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 根据估算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经济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对快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 之所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远大于快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进口的商品和服务来自发达国家。 2009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口的71%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只有29%来自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另外,贸易结构和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发达国家进口的是高附加值的投资品、重要的零部件、商务服务,从快速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是资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 此外,由于在快速发展中经济区块整体经济规模较小,在快速发展中经济区块拉动作用对gdp的贡献率反而高于发达经济区块的贡献率。

从测算结果看,无论是发达经济区块还是快速发展中经济区块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都在迅速上升。 其中,对发达经济区块整体的拉动作用其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0.38%上升到近年的1%以上。 对快速发展中经济区块整体的拉动作用占gdp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0.42%上升到了近年来的1.5%左右。

2 )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对海外经济有拉动作用的第三大国。 从数据来看,美国是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对其他国家和整个地区最具带动作用的国家。 2009年美国拉动作用近16000亿美元,相当于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gdp总值的3.46%。 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如此之大,其经济规模之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是分不开的。 仅次于美国的是德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达到115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的1.2%。 中国成为继德国之后的第三大拉动作用国。 中国经济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整体的拉动作用达到6182亿美元,相当于这些国家和地区gdp总量的1.18%。 研究表明,尽管当时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德国的1.5倍左右,但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拉动略小于德国。 其重要原因是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远远大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联系 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拉动作用前十位的国家还包括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和印度。

(3)从对gdp拉动作用的绝对量来看,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是美、日、韩、德等中国主要进口国。 从拉动作用对gdp的贡献度来看,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是资源出口国和与中国毗邻的东盟国家。 据推算,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绝对量最大的5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澳大利亚。 从中国进口国来看,这些国家是中国前五大进口国,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和服务占中国进口总额的42%。

中国对世界主要经济区块的拉动作用对gdp贡献率最大的10个国家和地区是沙特阿拉伯、台湾、马来西亚、智利、新加坡、文莱、韩国、香港、泰国和越南。 其中,沙特阿拉伯和智利是资源出口国,中国进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4%和22%,而且进口的80%左右是矿产资源。 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越南等国是东盟成员国,同样,中国也是这些国家的主要进口国,例如马来西亚约有五分之一出口到中国。 与资源输出国不同,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的主要是中间投入品,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和产品内的贸易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个研究的结论和启示[/s2/]
本文从供给与诉求、定性与定量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结合前面的分解,可以总结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促进了世界分工体系的深化。 中国的大规模技术引进为全球研发提供了大量资金,加速了创新产业化。 中国出口价格长期保持低位对维护世界价格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30多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波动最小的国家之一这对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通过长期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3.5%,占快速发展中国家整体贡献的40%。 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增长引擎。 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近40%来自中国,同期美国的贡献率不到12%。

(3)中国经济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快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但对后者的拉动作用对gdp的贡献度高于前者。
4 )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对海外经济具有拉动作用的第三大国。 2009年,美国、德国和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46%、1.20%和1.18%。 可以推断,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对海外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超过了德国。

(5)从对gdp拉动作用的绝对量来看,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是美、日、韩、德等中国主要进口国。 从拉动作用对gdp的贡献率来看,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较大的是资源输出国和与中国毗邻的东盟国家。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中国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剥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机会,而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很强的正向溢出效应。 未来,中国经济不会再现过去几十年那样的高速增长态势,但无论从快速发展阶段还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潜力来看,中国经济仍有可能保持长期的中速增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需要及早制定计划,制定大国战术,及时转换角色,做好大国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国际社会积极承担的准备,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国内各体制机制的改革,提高经济竞争力,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应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
来源:时代商情报
标题:“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量最大贡献者”
地址:http://www.sibuweilaijishi.com/sdjj/4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