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71字,读完约9分钟
精准扶贫报告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文/侯灿怡
今年来,扶贫的参与方也发生着巨大的一些变化,从最早单纯由国家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救济,到后来的大规模财政开发式扶贫投入,再到财政投入与金融工具相结合;从单纯的由政府和国家金融机构投入,到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从以前传下来金融机构信贷到小额信贷、网络金融革新;从公共部门自有资金投入,到引入结构型、引诱型基金,以及衍生品、保险产品等多类型参与,中国在扶贫的金融机制上一直不断摸索。
年临近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在开展三农和扶贫业务上都明显发力,精准扶贫更是成为金融机构争相推广和讨论的热点。但某一种程度上,以前传下来金融机构与精准扶贫存在一定的天然矛盾。金融机构并不缺乏资金,但何种扶贫模式能确保资金采用效率和精准,最终使简单粗暴的输血变为可持续造血,依然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本报告通过调研走访多个参与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试图在年热闹的扶贫吆喝声下,真正去挖掘金融机构做出的具有借鉴价值的革新与尝试。面对扶贫这个世界性难题,金融机构在实践过程中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金融精准扶贫的快速发展与实践
金融机构的精准扶贫与三农金融的快速发展紧密关联。三农金融首要指发生在农村地区,对比农村经济、民生等方面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类型。
其优势在于规模大、价钱高、利润低、周期长等,以前传下来商业金融机构的参与主观意愿不足。三农金融旨在通过农村货币流转和信贷配置的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形成更高效率、更优结构,实现支付交易、储蓄转化、资源配置等功能。
通过金融支持三农,必需要把金融、扶贫与普惠相结合。年以前,由于国有控股金融资源力量较大,政府首要依赖以前传下来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为主导,首要支持政策性与商业性银行、保险等以前传下来行业的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对比性金融扶贫。
农村地区因为用户分散,因为此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十分有限。因为此,推进三农金融服务的主要任务是机构服务覆盖。银监会近年下发多项文件确定放开准入资本,扩大覆盖范围,支持三农建设。
并且,主流金融机构设立的其他金融组织形式也得到认同。年,银监会指导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三农金融的要点;随后又鼓励邮储银行成立三农事业部,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并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企业等。这都证明中国政府对于主流金融机构提升对三农行业服务水平的期许。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所有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九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年末的28.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6.5%。
在我国三农金融取得的成就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首要体现在金融供给缺口依旧较大,农村金融诉求快速增长与金融供给短缺矛盾突出;关联金融产品缺乏灵活多样化;金融服务价钱高;政策与实践存在权衡与矛盾;农村金融的宏观生态环境制约了三农金融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等方面。
construction.qzqok
因为此,要树立可持续的农金体系,从长远来看,需要放开利率管制,引入越来越多竞争,形成由市场决策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适合三农的金融资源供应与定价机制。使金融资源的获取对于农户来说及时、灵活、方便、可负担;并且对于金融机构,可以为其服务获得合理、可持续的市场价钱和利润。怎么树立一种商业可持续模式,是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探索的难点和要点。
目前,政府、公司与各类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政策引诱下,探索的脱贫做法首要有六种: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各类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网点开设、产品设计等多方面,配合政府与公司开展了大量精准扶贫从业。
从金融机构精准扶贫的革新实践看,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不少优秀的范例值得借鉴和深思。(大量优秀实践范例请见报告完善版)
农村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简单的存款、贷款、汇款等基本服务已经不太容易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以前传下来金融体系亟待改革升级。
网络金融与扶贫
在调研与研究时我们还发现,网络金融近年在扶贫行业开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点成效。
目前现有的三农金融存在巨大的诉求缺口,导致农村地区经济空心化,农民的资产无法盘活,农业无法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三农问题陷入困境。而即便引来大量金融水源,凭借以前传下来的信贷投放渠道,有时也无法进行精准灌溉,在此阶段引入网络金融,或将对现有三农金融体系形成重要补充,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中国的网络快速发展迅猛,网络金融与网络经济具备了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并带来改变的基本条件。
网络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并在经济与生产的全方位被广泛应用。截至年末,中国读者规模已达7.1亿,仅年上半年新增读者2132万人,增长率为3.1%。网络普及率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农村网络也快速普及。截至年末,中国读者中农村读者占比26.9%,规模为1.91亿。
并且,网络金融革新的p2p互联网借贷,近几年更保持了2-3倍的增速。关联研究指出,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超过2.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38%;累计成交额达4.4万亿元。随着全领域快速规范化并加速整合,花费金融、车贷、农村金融成为转型热点。
中国政府从业报告连续三年提到网络金融,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网络金融在三农行业的重要作用与作用。
据专家测算,随着三农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信贷增速的放缓,金融的缺口率估计将达30%-40%。从资金的入口上看,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连接,积极吸引个体家庭与机构投资者的闲余资金,并通过市场化的资金风险定价,引诱资金投向农村,形成良好的资金循环。网络金融还可以依托技术特点,基于农业生产的优势,设计周期灵活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农民的诉求。
并且,三农行业金融诉求虽然风险高,但风险决策了其回报也相应高。网络金融通过p2p方法,一方面用相对较低的价钱广泛获得资金,另一方面运用线上线下新技术控制风险,提高了投资回报。使投资收益率较银行存款更高,从而增加了募集资金的吸引力。另外,通过网络金融与电子商务共生快速发展方法,金融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将带来更大的金融诉求。
目前,网络金融服务三农仅处于起步阶段,相较其他金融机构,数量、体量还比较小。据统计,在全国两千多个网贷平台中,专注于三农网络金融的平台仅10家左右,其整体业务规模在130亿元左右。且各自也在尝试探索不同的模式,希望通过与市场的互动和检验,找到正确的快速发展方法。
根据三农业务的优势,现阶段新闻网络金融服务三农首要形成了以下五种模式:线下风控与线上数据结合的p2p网贷模式、电子商务伴生网络金融模式、基于供应链/产业链的三农网络金融、农业众筹或类众筹模式、公益三农模式(具体模式拆析与范例请见报告完善版)。
虽然网络金融扶贫目前的革新尝试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但与全部金融服务一样,三农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风险与挑战,机构必需警惕并做好风险防控从业。
思考与建议
在不同国情、不同快速发展阶段,选择怎样的财政、金融扶贫模式与路径,各个国家与地区都有很大不同,不可能搞一刀切,不可能只靠单纯某种金融方法来支持扶贫与三农快速发展。
具体来看,财政资金适合于国家支持农村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政策性、补贴型商业银行贷款,适合对地方规模公司融资支持;而个人农户、小微公司经营所需信贷,属于经济毛细血管中的金融活动,三农互金与小贷机构可以发挥灵活特点。应该灵活搭配多类型金融工具,既体现三农金融的普惠性,也兼顾市场诉求,各金融工具间不存在绝对的优劣替代。
需要确定的是,以前传下来金融机构和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依托自身的资金、资源实力,应该在整体脱贫攻坚中发挥主力作用,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充满活力的比较有效补充。
并且,通过产业扶贫的方法,深入每一个帮扶贫困村,深度联结金融机构与帮扶对象,谋求资源整合与融合,帮助挖掘并树立可行的产业,从输血变造血,才能从根本上处理贫困。而合理的商业模式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微利,是保证模式可复制、长久持续的重要因素。
扶贫不只是金融机构的责任,监管部门必需发挥好协调与指导作用。从已有尝试看,金融机构专业人员通过在地方金融办挂职,是值得借鉴和宣传的方法。
并且还应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比较有效缓解或处理金融供需矛盾,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并需进一步加强推广和教育,从根本上提升贫困群众的致富意识。并且也需警惕,网络金融在扶贫行业的应用与快速发展,也需加强引诱与教育。
原标题:精准扶贫报告 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模式的探索
来源:时代商情报
标题:“2017精准扶贫报告 :“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模式的探索”
地址:http://www.sibuweilaijishi.com/sdgdxw/12469.html